Friday, June 30, 2017

孩子的心声之爱自己好难

“爸爸妈妈,这20多年来,你们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但你们好像忘了告诉我,怎么样去爱自己。”

从小学到中学这11年的生涯里,我习惯了每天带着涂上牛油的两片面包到学校去当早餐,周一至周五,未曾改变过。当其他的同学都在食堂享用咖喱面、椰浆饭等的时候,我习惯了一成不变的牛油加面包。对我来说,零食和快餐都是奢侈品,只有在特别的日子里才吃得上。虽然我曾经抱怨,但时间久了,我也习惯了这朴实早餐的日子。

我的妈妈是一个省钱控。货比三家、能省则省这些原则我从小听到大。对我妈来说,一样东西只要不是必需品,就是“浪费钱”。游戏机,浪费钱;冰激凌,浪费钱;游乐场,浪费钱。我还记得我从小就很想要弹钢琴,但她害怕我会三分钟热度,从来没让我学。我的第一架“经济”电子琴,还是12岁生日时自掏腰包买的。做了50多年的人了,她从未踏出马来西亚半岛半步。对她来说,钱还是储蓄起来比较好,旅游这种奢侈,还是等孩子们出人头地了再享受吧!她永远都是家人在先,自己在后。因此,这节俭或难听一点的吝啬性格,从小就根深蒂固地扎在我的骨子里。

我的人斤斤计较。我买一支笔可以选上一个小时,为的就是省下那几毛钱或几令吉。金钱上的来往,我一分一毫都和朋友算得清清楚楚。当然随着年纪慢慢地增长,我学习到施比受更为有福,开始变得不吝啬于人。但是,我依然会吝啬、苦待自己。我很坚持“先苦后甜”这个原则,但往往我都像妈妈一样,只有“先苦、再苦一下、卧薪尝胆多一下下”,然后就是无止境的“先苦”、“先苦”和“先苦”。那“后甜”永远都不会来到。

接触到心理学并踏足社会后,我变得对自己宽容一点,也不再那么斤斤计较。我开始做很多对我妈来说是浪费钱的事情,比如说买东西来犒赏自己、和朋友聚餐、旅游等。但是,我还是摆脱不了苦待自己。我经常习惯性地把自己的行程排得满满的,在这忙碌的过程中往往忘了照顾自己。忙得透不过气的时候,午餐晚餐也就很自然地被省略掉了。这样刻薄自己的生活,我一直都不觉得苦。

最近我从“我是演说家”那里听到这么一句话:“我们很多人都很努力地为未来筹谋。但是未来和意外,如果有一天是意外先来呢?”我习惯性地刻薄自己,觉得现在的苦可以换以后的甜,却没发现自己也像妈妈一样只是苦而再苦,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以后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更多地爱自己、照顾自己。

有时候,我还蛮感恩有人“放我飞机”,使得我那满满的行程中忽然多出一些空档。也许,这就是上帝告诉我要放松、多一点照顾自己的方式。今天,我要学习的是多一点让自己尝尝甜的滋味,时刻地提醒自己不要自以为有长寿可以享福。“活在当下,享受每一天,少一点苛刻,多一点宽容”,这是我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Wednesday, June 28, 2017

孩子的心声之爸妈离开了


爸爸说,妈妈离开我们到了天堂。但是,妈妈离开后,爸爸好像也跟着离开了,因为爸爸变得不像爸爸了。我还记得以前在功课上面对什么问题向爸爸提问时,他不管解释多少次都不会动怒。妈妈离开后,我很害怕把功课拿到爸爸跟前,因为只要我问问题,蠢猪!没药救就会从他的嘴脱口而出。妈妈的离开,好像把爸爸的耐性给带走了。
妈妈离开后,家里除了爸爸和我以外,没有别的人了。爸爸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天都很迟才回到家。好几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都会躲在被窝里,深怕床底的怪兽会爬出来把我给吃了。如果怪兽吃了我,爸爸回到家找不到我,他一定会很伤心的。我知道爸爸要一个人撑起这个家不容易,所以我不怪爸爸。上帝,求你叫爸爸快点回家陪我,我每个晚上一直重复着这一个祈祷。不知在重复了多少次,眼睛合拢后,我就会在另一天的早晨从被窝中起来,感恩自己没被怪兽给吃掉。妈妈的离开,好像把爸爸的时间也带走了。 
上帝,我可以用我的游戏机、我的玩具和我所有的东西来跟你换,求你把爸爸妈妈带回来。我很很很很很想念他们。

家人的离世或父母的离异,对家里每个人的冲击都是大的。就像这个孩子,妈妈的离开不仅仅让他失去了妈妈。他也因为爸爸在另一半离开后的改变失去了爸爸。家中有人离开时,家长的责任虽然不容小觑,但做家长首要的是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面对另一半的离开,爸爸妈妈可以向孩子坦承自己所面对的压力和情感上的冲击。这样的沟通不仅可以給离世带来一个更加完整的了解,也促进了彼此的关系。其次,不要让另一半的离开把你给孩子的时间也带走。

家人的离开,可以是分裂家庭的催化剂,也可以是融合关系的踏脚石。就像空服员在飞机起飞时的提醒,意外发生时,先把氧气罩套在自己的身上,再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另一半离开后,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当你可以更诚实地面对自己,更敞开心来接纳眼前的事实时,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同时发生快速融合的化学效应。先把自己处理好,再花时间经营关系,这是孩子心声背后的智慧。

Sunday, June 11, 2017

孩子的心声之不公平

爸爸和妈妈从国外旅行回到家,孩子们都兴奋地冲到爸妈跟前,围着爸妈滔滔不绝地把一整个星期没说上的话给说完。爸妈打开行李箱,把他们为四个孩子准备的礼物拿了出来。每个孩子都拿到了相同的书包。孩子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迫不及待地把书包背上,蹦蹦跳跳地绕着爸妈打转。爸妈看到孩子脸上的笑容,对自己做出的公平举动感到欣慰。

他们没注意到的,是二儿子在霎时笑容后的沉默。当所有的孩子都在研究着自己的新书包时,二儿子把新书包丢到了一边。在用了新书包的一个星期后,他背回了他的旧书包。爸妈问起时,他只是草草地回答说:“朋友说我原本的那个书包比较好看。”

年复一年,二儿子依然在学业上创下佳绩,名列前茅。只是,他长越大,跟身边的人就越少交流。从学校回到家,他就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埋头苦干。就连他的父母、姐姐和弟妹,也只有在特别的节庆大伙儿围在一块儿共餐时才听到他冷漠的两三句话。对他来说,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要站在最高峰就得靠自己的努力,因为除了自己以外,别的人都是信不过的。

今天的他,是公司里的最佳销售员,月收入过万。不过,公司里,没有一个同事喜欢他。公司外,他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40来岁的一个大男人,好听一点是钻石王老五,难听一点,就是个孤身寡人的光棍。他的控制欲和疑心病,往往逼得身边的人把他拒之千里。

一个曾经开朗、交友甚广的小男孩,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么一个让人讨厌的光棍呢?这一切都要回到去他的爸妈从国外旅行回来的那一天。他还记得,爸妈曾经承诺他说,只要他在班上考获第一名,他们就会买个新书包给他。在爸妈旅行的第三天,他兴奋地拨电话告诉爸妈他考获第一名的好消息。爸妈旅行回到家果然履行了承诺,但是姐姐、弟弟的和妹妹也得到了同样的书包。爸妈眼里看来对所有孩子都公平的一个举动,对他来说却是一个背叛的承诺。

“这不公平,姐姐、弟弟的和妹妹没考获好成绩,他们为什么也得到了和我一样的书包?”一个40来岁的男人,口中竟然吐出这么一句话,人人听了可能会觉得他很幼稚,但又有谁了解,他把这个心结藏在自己里面30多年了。

父母很多时候做的一些事情对旁人来说可能是个明智的举动,
但父母往往没有察觉,自以为是大爱的一些小举动,可能对孩子的心灵留下了一道伤痕。特别是拥有两个或好几个孩子的父母,孩子很多时候会觉得爸妈偏心、爸妈不公平。这些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事情,父母有时候也察觉不到、避免不了。就像那对父母一样,原以为是大公无私的举动,却没想到孩子会耿耿于怀。

因此,父母要尽可能地做到“保持承诺”这四字金句。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多注意孩子。很多时候,孩子的一举一动其实就是他们无声的呐喊。停下手上的工作,每天花个五到十分钟和孩子单独相处,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这样每日的交谈,比起时不时的逛街、去游乐场,除了更可以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个持续性的付出也就像在对孩子说:“爸妈对你的爱是无私、无条件的,它不分阴晴,它不按时日。爸妈对你的爱,始终如一。”

Saturday, May 6, 2017

艾滋病

“我可以不要进行检测吗?”

在我眼前上演的是血淋淋的一幕。一名因为患上了梅毒而怀疑自己也同时患上艾滋病的病人坐在我面前,忐忑地向我的实习监督问了这么一句。虽然我和病患之间有一段小距离,但我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他心中对艾滋病满满的恐惧,毕竟我们都很清楚,艾滋病是无法根治的。

我的实习监督从容地向病患解释及早知道艾滋病检测结果的好处后,他才迟迟答应进行检测。期间,那几分钟抽取血液样本和等待检测结果的过程简直是个煎熬。我心中除了不断地为病患祈祷之外,也只能表露出从容的模样,不增添病患的忧虑。

“如果我在发生性关系后及时清洗我的阴茎,是不是就不会感染上艾滋病?”病患在等待检测结果的过程中时不时冒出的问题,让我对未能普及化的性教育感叹。只见实习监督一脸从容,趁着这个时候灌输他有关安全性行为这方面的知识,并提醒他使用安全套的重要性和滥交的危险性。

没过多久,检测结果出来了。看见实习监督和另一名医务人员交头接耳,我知道那不是一个好消息。那名病患似乎也意识到了那逼近他的大片乌云,他说他不想要知道检测结果。实习监督解释说虽然艾滋病无法根治,但医学界已经发展到可以用药物来控制病情。只要提早接受治疗、持续性地用药,一般病患的健康是不会被艾滋病毒给影响的。那名病患听了这一番话,才壮大了心脏去聆听检测结果。

如大家所料,他的确患上了艾滋病。他原本抱着的最后一丝希望也从他愁容上流失了。晴天霹雳——这四字成语,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实习监督确保那名病患可以冷静地接受结果后,最后再度肯定他说患上艾滋病不是世界末日。

病患离开之后,我心中是满满的沉重。这一幕再次提醒了我性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时候,长辈们都因为不好意思而迟迟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性观念。难道我们的面子真的重要过孩子的下半辈子吗?既然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那名病患一样一失足成千古恨,好好地问问自己:“性,真的那么难说出口吗?”

性教育,只要你肯放下面子,就会发现它其实并不难,而且会越说越容易。如果你孩子今天可以从你的口中学习到这宝贵的知识,日后他在婚姻和性,甚至在教育孩子这方面的知识上,也会得心应手。性教育这一门课,从家庭开始。


Saturday, March 18, 2017

有一种快乐叫1A7B2C

她是一名中五精英班的毕业生。一直以来,她的成绩算是中上,在学校的测验没有考获过B等级以下的成绩。像许多中五生,她上补习班好像艺人跑宣传一样赶场。SPM前的几个月,她更是每天把头埋在书海里温习。那连续好几个星期的考试,她应对自如,也对自己的作答颇有信心,甚至相信自己会考获9A的佳绩。

SPM成绩放榜那一天,她看着成绩单上的1A7B2C,目无表情。对许多精英班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成绩堪称世界末日。凝视着成绩单,她脑海里浮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奖学金的梦碎了、出国深造的小心愿破了,让父母给失望了,自己彻彻底底地失败了。她很想哭,但眼泪流不出来。朋友们见她静默不语,也不多言。“让她静静吧!”,成为了彼此间不作声共同的协议。

“天黑黑 欲落雨”是她接下来两天的心情写照。拿到成绩单后的第三天早晨,她出奇地发现,盘旋在头上的乌云好像不见了。她原以为那失落的情绪会维持好几个星期。没想到,在短短的三天里,她就不再伤心了。更恐怖的是,她嘴角竟然开始微微上扬,甚至露出了这三天以来的第一个微笑。看来,她高估了自己“失落的本事”。她心中开始浮现出丝丝快乐。

她的故事让我想起了8年前我拿成绩单的那一天。拿到成绩的那一刻,我原以为自己会因为手上的佳绩而兴高采烈,无比地开心,结果并没有。当时的情绪就只是个短暂的快乐,然后就是句号了。很多时候,我们都高估了自己对事情的反应。

有多少个人会因为闹得不开心的分手而狂哭一整个月?
有多少个人会因为一个近乎完美的婚礼而开心一辈子?
又有多少个人会因为知道自己患上绝症后而忧郁一生?

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期待了那么久,换来自己想要或预料之外的结果,我们以为自己的反应会很大,其实并不然。突如其来的坏消息好像震撼破碎了我们整个的世界,其实地球依然转动着。回想起自己曾经在求学阶段因为比较而让自己不开心,曾经因为努力学业而放弃了不少机会,到最后却只换来那短暂的愉悦,实在可笑。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影响深远。乌云、彩虹也只是刹那的景象而已。

成绩放榜后的第三天,她发现自己可以快乐,因为世界并没有因为她的成绩而停顿。她发现自己可以快乐,因为她还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和无可限量的未来。她发现自己可以快乐,因为她知足了。她发现自己可以快乐,因为有一种快乐就叫1A7B2C

Monday, January 16, 2017

梦想和面包

梦想和面包之间,你只能选择其一,你会选哪一个?

看了“La La Land”这一部电影,我其中最大的感触就是梦想和现实之间的拉锯。我们许多人何尝不像电影里的男女主角一样,曾经因为现实狠狠的巴掌,包括稳定的经济和过去的失败,而放弃了梦想,毕竟梦想换不了面包。这也是许多人在回顾一生看见自己曾经放弃梦想时,给自己最大的安慰。

我很庆幸自己至今没有因为面包而放弃梦想。还记得7年前我决定踏上心理学这条梦想之路时,现实也是很残酷地赏了我好几个巴掌。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的不支持。他们一句句“做人现实点,心理学毕业以后你可以做什么工”、“要帮人不一定要读心理学啊”、“你以后一定会后悔”等等的关心都曾经让我怀疑过,心理学这一个梦想,真的值得我坚持吗?

实现梦想原本就已经不是一条易行的路,更何况在这条崎岖的梦想之路上,你得到的只是让你遍体鳞伤的巴掌。

电影里其中一首歌曲提到,要实现梦想就要有疯狂的勇气。我为着自己7年前的年少轻狂献上感恩,叫我坚持了心理学这一条梦想之路。当时的我只是单纯地相信,只要我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路,我就不会后悔。因着这个信念,我坚持走了7年。

可是有时候,小疯狂是不够的,尤其迎来的巴掌打得特别响时。电影让我们看到身边人鼓励的力量。这也提醒我们要去分享自己的梦想。即使身边大多的人会向我们泼冷水,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分享自己的梦想,我们就会找到一个在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时候依然相信鼓励我们的知音。我很感恩心理学这一路走来所得到过的鼓励和扶持,让我坚持了那么久。

虽说不一定每个梦想都有益处,但这个世界赏巴掌的人太多了,我在这里就做鼓励的工作。今天我要告诉你,即使你觉得自己异想天开,认为自己的梦想很傻、很天真又或者是微不足道,你也要继续走下去。坚持的梦想不一定会发芽成长,但坚持不了的梦想就一定会余火燃尽。面包也许可以为你带来半辈子的快乐,但牺牲梦想啃面包的日子绝对换不了一辈子简单的满足。

与你分享“La La Land”里头一首让我很感动的歌曲——“Audition (The Fools Who Dream)”。坚持梦想,翱翔去!


Monday, January 9, 2017

看透你了

“跟他讲话不能看他的眼睛。”

就读心理学最可笑的是,人往往和我在闲聊的过程中,会觉得被我看得透彻。还记得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心理学的文章,主要告诉大家说读心理学的我们不是读心神探。要是我们仅仅从一个人的肢体语言就看透一个人,那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坐下来花时间和人交谈。

临床心理学硕士这条路走了一年,我其中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去听见那听不见的。简单来说,就是去聆听一句话背后潜在的意思。对于心理学的迷思,我这一次并没有想要推翻它们。这一次我更有兴趣的是,“跟他讲话不能看他的眼睛”背后那一份“害怕被看透”的顾虑。

有时侯我真的在想,有些人怎么那么害怕跟读心理学的我交谈。最首要的理由,当然就是信任。我大学的讲师总是提醒我们,人在寻求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总会有所保留,不会在第一次见面就把他真正的烦恼完全地倾吐出来。第一次的见面是他考验我们的关键时刻,看看能不能信任眼前的这一个人,把自己的秘密倾诉出来。因此,我了解并尊重身边的人有害怕被看透的这一份顾虑,毕竟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得到全世界百分百的信任。但是,我希望大家可以从这一份顾虑中学习去更加认识自己、学习不怕被看透。

如果你害怕被看透,不妨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1. 我害怕他看清我生命的那个层面?
2. 我怎么会有这样的顾虑?
3. 如果真的被看清,那又怎么样?

一名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男生害怕别人看见他伤心痛哭的一面,因为他不想别人认为他是懦弱的,毕竟这是一个“男人流血不流泪”的社会。他害怕成为笑柄,不敢向人坦诚。久而久之,他对情感的表达也变得更加笨拙,甚至开始对情感有麻木的感觉。有时候,我们得学习告诉自己:“如果真的被看得透彻,那又怎么样?那真的是世界末日吗?”

在你害怕被看清的那一刹那,你才真正地被看透了。与其害怕被看透,不如坦然陈明,也许你会在说出来后找到更多的安慰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