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9, 2016

家丑可以外扬

最近读到一则关于印度的文章,文中提及印度对心理健康的保守心态。这不禁让我感慨,在这么一个讯息发达的时代,多个国家包括马来西亚竟然还不能完全开放地看待精神病。

身体和心理疾病同样是扰人的痛苦,但很多人都在有意和无意间用了自己心里的另一把尺来衡量心理上的疾病。曾经看过有人如此对比身体和心理疾病:面对癌症病人,大家会尽可能地把各路名医偏方介绍给病患;但在面对忧郁症病人时,大家做的就只是“你要积极面对人生啊!”;“不要去想那些有的没的!”;“你为什么不能坚强一点,不要什么都只想到用死来解决!”

在华人甚至整个亚洲的圈子里,精神病患所面对最恐怖的问题之一就是“家丑不可外扬”。今天,你的孩子在大庭广众下闹脾气,大多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羞愧。在众人都投以好奇鄙视眼光的催化下,我们很快地就会一把拉住孩子逃离现场,然后狠狠地对孩子抛下一句:“回家我就给你好看!”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做错事,好叫你不做害群之马,丢了家里的脸。家里的问题,我们往往被教导要在家里解决,不要干涉麻烦到别人。今天,一个精神病人最大的忧虑就是怕被人发现,因为这样会让人知道他家出了个神经病的,丢人啊!因此,大多的心理治疗诊所都设立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因为心理疾病普遍上是被认为要不得的,实在令人感叹!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道出的正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处。我目前就读临床心理学的硕士课程,班上有其他9名同学。10个人、10个家庭,都有自己难念的经。问题可以小至学业上的压力或家庭纠纷,大至自己或家人所面对的精神疾病等。没有一个人是没有问题的。

从另一个角度,这么说好了,每个人都有他的故事。故事的主角要的不是别人的指指点点,而是一个肯静下心来,认真聆听他故事的人。家里的经再难念、家中的丑再不堪,不要紧,因为每个人也和你一样。

家中的四面墙不是为了遮丑的,它们仅仅只为了保护,给你和家人温暖。当你面对问题感到孤单冰冷时,你要做的不是躲在四面墙下,而是勇敢地把你的问题带到这四面墙外,让人有机会向你伸出援手。

把问题说出来,不要怕麻烦人、不要怕丢脸,因为家丑是可以外扬的。事实上,心理疾病和家庭问题根本算不上是家丑,更没必要因此而感到羞愧。说出来,不是因为你软弱,反而显出了你勇敢面对问题的心态。今天,就把你的问题告诉这四面墙外边的人,让人帮助你。

Tuesday, April 12, 2016

看重你说的每一句

爸爸妈妈,你也许不知道,你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我来自纽约》这部获奖多数的电影除了传达“爱要说出口”这个信息,也在电影里隐约道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戏里,一个中性打扮的小女孩感叹说父母没送她什么电子产品,更觉得自己会在弟弟出生后得到父母更少的关心。像大多的女孩一样,她渴望自己长大后可以漂漂亮亮地留着长发、穿上裙子。她的中性打扮,也许是父母要的。但也有可能,她因为知道父母重男轻女,所以刻意把自己打扮成男的。

父母的一字一句,也许是刻意的,也许是不经意的,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你是从垃圾桶捡回来的!”、“生个叉烧好过生你!”、“把你送回孤儿院!”等都是很多亚洲父母在有意无意间告诉过孩子的。这些话可能是气话,可能是为了回避性的话题,又或者只是个玩笑,但它们传达的都是“你是没人要的”、“你是没人爱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不会立刻看出这些话对孩子的影响。但是,这个“没人要、没人爱”的信息其实深刻地活在孩子的思想里,甚至到孩子长大成人了,它们还存在孩子心里的某个的角落。孩子变得自卑没信心、做不了决定。放大几倍,加上环境的催化,自卑就变成了忧郁症,忧郁就带着孩子走上了自杀之路。

记得我的讲师在课堂上跟我们分享过的一个故事。一名学院生拿着自己98分的试卷凝视许久后,跑出课室从高处跳了下去。庆幸的是,那名学生没死。后来查问得知,原来他自杀,是为了不让妈妈失望。他小时候拿出自己的好成绩给他妈妈看时,他妈妈总是欣慰地说:“很好,但是你可以做得更好。若不是因为你,爸爸妈妈不会那么劳碌,所以你要加油!”有一次他得了全班第一,以为终于可以得到认可,没想到他妈妈的回应仍然是:“很好,但你必须一直保持这样。若不是因为你,爸爸不用出国公干,我们也就不用每天期盼着爸爸回家。”长年累月下来,那名学生得到的就是“事情有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我,我不可以让父母失望。”

爸爸妈妈,很多时候,你们所说的话是出于善意,但它们不一定传达了正面鼓励性的信息,甚至带着摧毁性。我不是要把所有责任归咎到父母身上。但请每位父母不要看轻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在说每句话前都要谨慎分析。做孩子的,你的一字一句也同样地影响着父母。爱父母,就请谨慎言语。

我们要看重自己所说的每一字、每一句。简单的一个习惯,在说每句话之前,问问自己:“他(她)听了会怎么想?”,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