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纽约》这部获奖多数的电影除了传达“爱要说出口”这个信息,也在电影里隐约道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戏里,一个中性打扮的小女孩感叹说父母没送她什么电子产品,更觉得自己会在弟弟出生后得到父母更少的关心。像大多的女孩一样,她渴望自己长大后可以漂漂亮亮地留着长发、穿上裙子。她的中性打扮,也许是父母要的。但也有可能,她因为知道父母重男轻女,所以刻意把自己打扮成男的。
父母的一字一句,也许是刻意的,也许是不经意的,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你是从垃圾桶捡回来的!”、“生个叉烧好过生你!”、“把你送回孤儿院!”等都是很多亚洲父母在有意无意间告诉过孩子的。这些话可能是气话,可能是为了回避性的话题,又或者只是个玩笑,但它们传达的都是“你是没人要的”、“你是没人爱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不会立刻看出这些话对孩子的影响。但是,这个“没人要、没人爱”的信息其实深刻地活在孩子的思想里,甚至到孩子长大成人了,它们还存在孩子心里的某个的角落。孩子变得自卑没信心、做不了决定。放大几倍,加上环境的催化,自卑就变成了忧郁症,忧郁就带着孩子走上了自杀之路。
记得我的讲师在课堂上跟我们分享过的一个故事。一名学院生拿着自己98分的试卷凝视许久后,跑出课室从高处跳了下去。庆幸的是,那名学生没死。后来查问得知,原来他自杀,是为了不让妈妈失望。他小时候拿出自己的好成绩给他妈妈看时,他妈妈总是欣慰地说:“很好,但是你可以做得更好。若不是因为你,爸爸妈妈不会那么劳碌,所以你要加油!”有一次他得了全班第一,以为终于可以得到认可,没想到他妈妈的回应仍然是:“很好,但你必须一直保持这样。若不是因为你,爸爸不用出国公干,我们也就不用每天期盼着爸爸回家。”长年累月下来,那名学生得到的就是“事情有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我,我不可以让父母失望。”
爸爸妈妈,很多时候,你们所说的话是出于善意,但它们不一定传达了正面鼓励性的信息,甚至带着摧毁性。我不是要把所有责任归咎到父母身上。但请每位父母不要看轻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在说每句话前都要谨慎分析。做孩子的,你的一字一句也同样地影响着父母。爱父母,就请谨慎言语。
我们要看重自己所说的每一字、每一句。简单的一个习惯,在说每句话之前,问问自己:“他(她)听了会怎么想?”,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结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