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部电视剧,我才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夹在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黑白分明,似乎是个很被强调的东西,就好像钢琴上的黑键白键、黑白相间的斑马和黑白互补的太极阴阳。相比起强烈对比的黑与白,黯然无光的灰色就逊色多了。但,这不黑和不白的地带,往往是最美丽、最难求的。
老婆出轨,是她的错吗?是第三者的错吗?是大男人老公的错吗?还是要把错都归咎到总是在咄咄逼人的家公家婆身上?问题出现,我们总是喜欢追根究底,把罪魁祸首给找出来,然后就把所有的祸患全归在那个人身上。而那可怜人就要遭千夫所指、落落魄魄地过上被标签着“大坏蛋”的下半辈子。
我们人啊,就是喜欢把东西都标签得一清二楚、黑白分明。
“自杀的人蠢极了,一点也不顾忌家人的感受!”
“槟城天体营?这世纪的人就是这么的不理智、做事不想后果。”
“政府发送礼券,无事献殷勤,又在派糖果了!”
为 什么我们就是喜欢标签?这就是人分类的本能(Categorization)所造成的。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把黑和白分得一清二楚:乱丢垃圾是错的、说谎是 错的、做错事要勇于承认、乐于助人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把坏和好的分类好,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做出对的决定。分类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规律,也让社会 变得有秩序起来。
“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分类同时也造成了标签的问题。有人会认为所有的华人都是输不起的(种族歧视)。有的也认为“一刻是犯人,终身是犯人”,从不聘请曾经是囚犯的职员,造成了不平等的对待。那么,要避免这些标签的问题,难道我们要教育下一代不去分类吗?
不 是不是!分类是避免不了的。但,在你把黑和白分开、急着要去标签之前,尝试去看看那灰色的地带。很多时候,事情不一定就是“不是黑,就是白”的。一个老婆出轨,不一定就是老婆或是第三者或是老公或是家公家婆的错。事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在种种的因素、环境的压迫下所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该把罪归类到任何人身 上,匆匆忙忙地为人贴上标签。我们应该做的是去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关心当事者的心情。
我说灰色美丽,不是要把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朦胧化。该有的黑与白就必须继续强烈地对比下去。但,不是每一样事情都有它的黑和白、对与错。当一个人看见了灰色,就表示他看到了黑,也看到了白的那一面。我们分类之前要把那朦胧的灰色地带加入考量的范围、不胡乱标签。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因着那不黑又不白的灰色而精彩、和谐起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